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大全 > 读史记,写3000字的读书笔记

读史记,写3000字的读书笔记

被浏览: 0次 2023年07月02日 18:21
热门回答(3个)
游客1

《史记》读书笔记之一:美德的弊端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奉行忠厚,忠厚的弊端,是使百如渣姓粗野缺乏礼节,所以殷朝承续夏政而奉行恭谨。恭谨的弊端,是使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承续殷政而奉行礼仪。礼仪的弊端,是使百姓讲究文饰而情薄不诚信,所以解救不诚信的弊端莫若奉行忠厚。……”

读了这段,我才发现“忠厚”、“恭敬”、“礼仪”这些传统美德也有弊端:

忠厚的人诚信,却容易莽撞,丧失理智。

恭敬的人谦逊,却往往沉默,逆来顺受。

讲礼仪的人礼貌,却渐渐虚伪,文过饰非。

那讲诚信的人呢?诚信的人真实却不现实。哎!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孝文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武帝的爷爷。我说他可爱,是因为他本不是“天子”,却作了“天子”,作了“天子”却没有“天子”的“样子”。
《史记》之《孝文本纪》我还只看了三分之一,先把我所看了的,他的开明之处列出来,至于他的生平我下次补上:
废除了“连坐”的法律,所谓“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获罪。
废除了“诽谤”和“妖言”的罪名,鼓励臣民“进献善言”。
孝文帝是高祖刘邦排行中间的儿子。高祖逝世后,吕氏家族的人企图发动叛乱,被朝廷重臣所覆灭。最后大臣们谋划召还是代王的刘恒入长安并拥立他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

孝文帝语录:
“刑法竟达到断人肢体、毁坏肌肤、使人终生不能康复,这是多么痛楚而不讲求恩德的作法,这怎么能符合为民父母的主旨呢!应当废除肉刑。”

“……我听说凡是天下万物若有萌出,没有哪一种会没有死亡的。死是天地间的规律,物质的自然属性,有什么值得那么悲哀呢颤郑?当今这个时代,世人都喜欢生而厌恶死,厚葬死者以致使生者家业破亡,注重丧事而伤害生计,我很不赞成这样做。……应当对天下官吏、平民发布命令,令到以后只用三日为我举行丧礼,全都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不要禁止民间取妻嫁女,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饮酒食肉。凡是应当参加丧礼的人,都不要光着脚。……布告天下,是天下人都知晓我的心愿。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它的原貌,不要有所改变。后宫中把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都遣送回家。……”

孝文帝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启即位。称为孝景帝。
孝景帝在他的诏书中说道:“ ……孝文帝君临天下,疏通关隘桥梁,远近没有区别歧视。废除诽谤之罪,取消割毁肢体肌肤的肉刑,赏赐年长的老人,收养抚恤孤独,以次养育众生,他抑减自己的嗜好和私欲,不接受臣子的贡献,不私自谋求利益。犯罪人的妻子不受牵连,不妄杀无罪之人。取消宫刑,放出后宫的美女,慎重地对待割绝人情伦理及父子相继的事……”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一句话中需要作出解释的是,“荆蛮”、“句吴”。【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司马贞的解释很有道理,荆是楚国或是楚地的旧称,是地名。蛮也称作闽,是南方各民族的通称,同时蛮也称作越,都是民族的称呼。那么“荆蛮”说的是在荆地域内生活的南方越族的一支。
“自号句吴”句吴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是国家的名称, 而裴骃【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说明当时句吴是太伯以及他的部族最终定居的地方,后来以句吴这个地方就作为部族发展之后的国家名称。到底历史真实是如何的,下面历代史学家为此进行过一番争论。
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而注引宋忠以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氏见史记有“太伯自号句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义。蕃离既有其地,句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句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
如果依照颜师古的解释句吴不是地名,宋忠则从《史记》中得出地名的解释。而句吴从历代文献中并无记载,而当时也没有称作句吴的城邑留存。那么要探究其真,只有从吴下手,吴从什么时候有了明确的称呼,裴骃【集解】:“吴名渣洞悄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太伯以前并没有吴的称号,当时中原华夏族称这里的民族为越、荆、荆蛮、闽等等。而当地民族自称句或是其它。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考证。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则一句说的是太伯带着部族的老少来到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定居下来之后得到当地民族的认同,逐步融合,并有大批当地民族的人加入。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千余家,没家三口统计的话,则有三千多人加入了太伯的部落。那是什么吸引当地民族的,笔者认为,中原农耕文化是主要的诱因。因为太伯时的百越民族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过着简单的渔猎生活,基本的生存都很难满足。而这是太伯部落的到来,不仅是大量人口的迁徙,更重要的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迁徙和传播。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大大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这才是归之千余家的真正原因。

游客2

你们不够3000字 就不要解答

游客3

  ——《武安罢朝出止车门》读书笔记

  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韩御史良久谓丞相曰:“君何不自喜?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魏其必内愧,杜门齚舌自杀。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武安谢罪曰:“争时急,不知出此。”(《史记 . 魏其武安侯列传》)

  学习体会:
  武安侯丞相田蚡开完了廷辩会,出了止车门,叫御史大夫韩长孺上了他的车,生气地说:“同你韩长孺一起对付一个秃顶的老家伙(魏其侯窦婴),你为什么骑墙两边倒?”韩御史沉默了一会儿才对田蚡说:“你怎么这么不自爱呢?本来,魏其侯诋毁您,您就应该摘下帽子,解开系印的带子,把相印交给皇上,说:‘臣下田蚡,由于陛下对亲戚的信任,勉强担任丞相的职务,实在是很不称职的。魏其侯的话都对。’这样,皇上必定赞赏您谦让的美德,增强对您的信任;魏其侯呢,一定心里愧疚,闭门咬舌自杀。可是,刚才人家说您的丑话,您也说人家的丑话,譬喻起来,就像商贩、小孩、无知妇女吵嘴一样,怎么这样没有大臣的体统啊!”武安侯听了,才承认自己做得不妥当,说:“争论的时候,我急了,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窘态。”

  《魏其武安侯列传》写景帝母亲(文窦太后)堂侄魏其侯窦婴和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异父弟武安侯田蚡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这段文章描写的是在汉武帝主持的廷辩结束后,田蚡和韩安国的一段对话。从田蚡对韩安国的训斥中,可见田蚡为官凶狠;从韩安国的解释中可见他诡计多端,处事圆滑。两人的对话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同僚之间的相互倾轧与无情争斗,同时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丑恶。
  文中“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的话语,值得进一步思考。在皇帝和众臣面前,谁是谁非,自有公论。两人互相诋毁,不但有失大臣体统,其结果是两败俱伤。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同僚,还是同事,若有事关重大的矛盾,可以分清场合,讲究方法,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不伤各自的体面;若是枝节小事,就应该谦和忍让,这样对人家是一种爱护,对自己也是一种珍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安国的思想方法也有值得借鉴一面。

  注释:
  (1)“罢朝”,这里指廷辩结束。
  (2)“止车门”,宫禁外的一个门。群臣不能在门内乘车,入朝应在门外下车。
  (3)“老秃翁”,指魏其侯窦婴。
  (4)“首鼠两端”,骑墙,两边应付。这里指韩安国在廷辩中,既说:“魏其言,是。如高”又说:“丞相言,是。”“首鼠”,与“踌躇”同义,指亦前亦后,观望不前,实质上是两面取巧。
  (5)“自喜”,自爱。“绶”,系印环的带。
  (6)“肺腑”,比喻用法,这里指和皇家的亲属关系。一作“肺附”。
  (7)“待罪”,做官的谦称,说自己并不胜任,随时等着受处分。
  (8)“上”,皇上,这里指汉武帝。“多”,赞赏。“让”,谦让。
  (9)“愧”,同“愧”。“杜门”,闭门。“齚(ze则)”,咬。
  (10)“贾”,商人。“竖”,童仆,小使。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是消亏一部优秀的文学著渣桥尺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