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大全 >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1500字+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1500字+

只能写一个人
被浏览: 0次 2023年08月07日 14:07
热门回答(3个)
游客1

柔术----哭来的江山!》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风云中的一幕幕金戈铁马,一幕幕悲壮山河消绝,让多少人抚卷沉吟,让多少人以史为鉴。而三国中的几次“笑”与“哭”,更是值得我们深深体会。

《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曹操为“奸雄”,他的笑多为“奸笑”,这是有违史实,但从《三国演义》中有一次曹操的“笑”不能算“奸笑”,这一次笑就是曹操走华容道的那一段。初看来,会误认曹操的笑是“轻敌”,但仔细想一想。在那种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狼狈逃亡情况下,在“兵败如山倒”的几乎绝望的条件下,曹操作为一军之帅,生死尚难定,重整旗鼓更是难上加难,他面对如此重重困难,道道难关,竟能如此豪放豁达地“仰天大笑”,将失败统统丢到脑后,实在是大气魄,大胆量,实属不易,他这一笑,不但鼓舞了士气,而且体现了伟人的胸怀,失败不要紧,关键是能不能从失败中得到教训,能不能下一次不失败,能不能不灰心丧气,重整山河。因为有了这种胸怀,他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在乎兵临城下走投无路的困境,他在乎的是最后的胜利属于谁,这才是真正做到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从战略上蔑视敌人。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曹操三次“仰天而笑”,笑“孔明若在此伏兵,吾必死无疑。”可每次还没笑完,一队伏兵立刻冲杀过来。而每次曹操都死里逃生,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具备了大胆量,所以不论多少伏兵,他总能率这队残兵败将沉着应战。特别是最后一次,当他笑完时,关云长的部队已经到了他面前,在这走投无路的条件下,要是别的人,早就会感到大难临头了,但曹操的英雄气质使他还能保持惊人的冷静,分析对方的心理,最后竞使关云长“放虎归山”,这该归功于他身经百战所磨练出的沉着与冷静的性格。不论如何的困难,在这种人面前,是没有克服不了的。曹操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笑出了他的高瞻远瞩,也笑出了三国争霸的必然结局。群雄逐鹿,鹿死谁手?谁不怕困难,沉得住气,胜利就属于谁,像刘备那种一知道关羽张飞被杀就按捺不住,直喊复仇的人,是永远也不能获得成功的。

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刘备借荆州那一“哭”,确实哭得妙。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孙权的担心:如果刘备退出,就只有他一人与曹操做对,而他绝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刘备死抓住这一点不放,故意装出个哭哭啼啼悲悲戚戚,正中孙权要害,虽然孙权也似乎猜到他的用意,但无可奈何,只得将荆州拱手相让。当然,刘备这一“诈哭”好像太没君子风度,甚至有些泼皮耍赖厚脸皮的滋味,但正是“兵不厌诈”为了得到“荆州”这块肥肉,世慧为了能制造出“三国鼎立”的局势,又不伤孙刘和气,“哭”或许是最简单最英明之举吧。就因刘备这一“哭”,使得他以后能一展鸿图,大显身手。这“哭”岂不妙极?然而刘备能好好守住这“哭来的江山”。“大意失荆州”,以至最后一败涂地,基业俱毁。

说到蜀国一败涂地,基业俱毁,又不能不提起刘禅这个亡国之君。他不仅胸无大志,腹无良谋,而且只知道吃喝玩乐。他被俘到晋后,天天声色犬马,跟无事一般,只知道笑,还笑得挺开心,仿佛蜀国不是他的,他不是俘虏一样。毫无亡国的耻辱之感,没用之极。历史上有哪个亡国之君象他这样呢?一个国家的兴亡,连国君都认为无足轻重,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他这一笑,笑出了蜀国亡国的根源,笑出了国君昏庸的危害。

而刘禅的那一“哭”,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他被俘至普后,晋国的人问他:“这儿好吗?”他笑个不停,后来他的一个近侍便告诉他说:“以后别人问你这句话,你就放声大哭,这样说不定会开恩让你回蜀,我国还可以重整河山。”这刘禅听了这话,第二次别人再问他,他就装哭,可惜啊,他可没有他老子刘备行,哭又哭不出,又硬憋着要哭,最后实在装不像,才叫嚷起来:“是××教我说的。”那位近侍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他却不注意他的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刘禅这一“哭”,也告诉以后为臣的人们,对于碌碌无为的这种皇帝,就是有再好的谋士,再有利的条件,他都不会去利用,最终只有亡国。君明臣贤,才能国泰民安,这两者,缺一不可。

三国中的“哭”与“笑”,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它告诉人们,有时候一“笑”,能改变人的命运,有时候一“哭”,能主宰江山谁属,而无能者的哭与笑,只会让人看到他的无搜桥答能。善于“哭”与“笑”,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真正的英豪。

关云长怒斩阎婆惜,大耳贼梳笼李桂姐。
张文远争锋毁花院,太史慈倒拔垂杨柳。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望采纳

游客2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推刘反曹,曹操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的。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刺董卓孟德献刀、杀恩人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同时,曹操还是个文武双全、极有才干的人,从招募义兵起家,伐董卓、讨吕布、官渡败袁绍到占了半个中国,都是他政治能力的体现。曹操还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对一些曾是敌对的人能够重用,如重用贾栩等。特别描写了对关羽是爱慕有加,战华雄时赠酒、以及后来的赏金封侯,甚至对出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更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曹操还是个极有文采的人,铜雀台赋诗《短歌行》,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文采,所以与他才儿子并称三曹。总之,曹操的是个有才干、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但由于书中描写他的一些奸诈的表现,成了一个“奸雄”。
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锋埋,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谨蔽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虽然这些与史实不符,但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这个人物也只好如此“牺牲”了。
刘备,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很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袅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忠厚,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银晌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游客3

罗贯中吧 稿费150+